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社論》大陸磁吸效應加速台灣空洞化危機

《社論》大陸磁吸效應加速台灣空洞化危機
2018-03-09 ╱工商時報 ╱第A2版 ╱火線焦點

自從大陸國台辦等29個部門,於228當天共同宣布並立即生效31項惠台新措施,範圍涵蓋台商投資、土地稅率優惠,以及金融、教育、文化、影視、醫療,乃至公益等不同領域。基本上就是給予有意赴大陸發展的台胞,等同大陸居民的國民待遇。客觀來看,姑不論如何評價,此一新措施無疑將對兩岸關係,以及台灣的各個層面,帶來深遠和全面的影響。

首先,檢視此一新措施的形成,雖然冠上「惠台」的具特定政治意含稱謂,但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它其實也反射出大陸正積極推動經濟體質、結構,朝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型。包括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以及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不論是從重量到重質,抑或是從規模擴張到結構升級,歸根究柢還是要從依賴生產要素轉向由創新來驅動。而要落實這樣的結構性轉型,援引、結合外部人才,堪稱是一條終南捷徑。因此,除了公布「惠台」新措施之外,大陸同時也加大力度,對其他國家進行招商引資,評估給予準國民、類國民的待遇。

當然,大陸這種「求才若渴」的樣態,如果落到台胞這個領域,一方面可產生「惠台」的衍生效應;另方面恰如前工研院知識經濟暨競爭力中心主任杜紫宸的解讀,大陸的對台政策,已經由「窮台」、「笨台」,變成「空台」了。而台籍大陸執業律師黃致傑的形容則更直接了當,點出惠台政策可說是「官方冷對抗,政策熱挖礦」。透過挖掘台灣的人才礦,以收空洞化台灣及落實「楚才晉用」的雙重效益。

面對這麼嚴峻的「惠台攻勢」,行政院長賴清德於6日在立法院答詢時直指,大陸推出惠台新措施的最後目標,就是要併吞台灣,並表示政府在下周就會提出因應策略。

於此,姑不論賴內閣下周究竟會端出什麼新對策。但即使執政黨籍的立委也不看好,譬如邱志偉委員就憂心忡忡的說,大陸對台政策越來越有侵略性、主動性,一方面立場越來越強硬,另方面政策卻越來越柔軟。而相對的,他指出政府的對大陸政策,卻只有口號式譴責,而沒有積極反制的對策。

相對於賴揆的高調與綠委的焦慮,同屬綠陣營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其回應就較為務實。他在7日與多維TW總策劃于品海對談「新的兩岸關係」時,針對「中國崛起」議題,就強調對中國正確的評價,既不要高估、過度樂觀,也不要低估、刻意唱衰。另又指出,中國市場有很多機會,但也有很多風險。並深切期盼不要有政治障礙,應追求兩岸共好,讓兩岸的觀光、產業和經貿交流可以常態化。

綜觀鄭文燦的這番論述,雖然也無法為當前的兩岸緊繃而又複雜多變的關係,提出具體的解套方案。但至少相較於台獨基本教義派的不願務實面對變局,只是坐井觀天,甚至夜郎自大,兩者之間的視野確是高下立判。

談到要務實面對兩岸變局,除了心態、認知的調整之外,執政當局在研擬對策時,更切忌流於口號、空談。事實上,撇開大陸惠台新政策對台灣究竟會產生何種磁吸效應的論辯,台灣自身不斷惡化的投資環境,如果找不出有效對策,不只難以吸引僑外資,本土資金外流的情勢也將難以遏抑。

俯拾當前最新的相關事例。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5日感慨地說,國內環評法、勞基法不利產業發展,逼使台塑集團只能去美國等海外找尋機會。而台北美國商會於7日公布的「2018商業景氣調查」顯示,近半在台美商認為勞基法缺乏彈性,8成4對台灣電力是否充足感到疑慮,「很大程度」將影響他們擴大在台投資的意願。

例舉包括台灣龍頭企業集團與外商對台灣投資環境及前景的負面評價,不只可能讓蔡政府的5+2創新產業投資計畫落空,再加上大陸新推出惠台措施所帶來的磁吸效應,只怕不需對岸刻意「空台」,台灣自身就把自己給空洞化了。面對這種近乎危言聳聽的風險預警,執政團隊的反應如果還是口號式譴責,以及望梅卻無法止渴的對策,那就只能坐等台灣徹底變天了!